2015年9月6日

课堂活动:余光中《民歌》

以下是本组上堂辅导课所呈现的课堂活动,针对余光中《民歌》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     能点出新诗民歌中的意象
2.     分析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由此理解《民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材:
1.     基本教材:新诗《民歌》
2.     附加教材:微软简报、活动纸(见图1
图1:《民歌》活动纸


教学方法和过程:
1.     讲解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2.     通过图片解释什么是意象(见图2),之后,再使用文字讲解意象的定义,并且让学生把定义抄在活动纸上
图2:枯萎的老树对比翠绿的大树


3.     简单介绍余光中
4.     让学生阅读《民歌》,同时播放《民歌》朗读的录像让学生观看
5.     讲解《民歌》第一节(找出意象并且讲解意象象征什么)
6.     学生们分成三小组,每组分析诗歌的一小节(例如第一组分析第二节、第二组分析第三节等)
7.     各组进行呈现,分享与分析他们所找出的意象

8.     老师总结
9.   布置课后作业

以上活动计划,供参考。
本文由蔡毓岚、何青青、韩淑娴、蔡明秀与何昇泉学员合著

2015年9月3日

简单却深刻

简单的课,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素如下:

  1. 清楚指示
  2. 着重教学重点
  3. 学生操练
  4. 评估明确
许多时候,或许应该重返基本,反省一下教学的主旨。

2015年8月30日

机械方式|文学教学?

事先声明:本人反思未必与课堂上的内容挂钩,也未必无挂钩。可以说是突发奇想吧。

本人的反思环绕这问题:第一堂文学课,不如教学生如何思考文本及问题?

无论微型小说、长篇小说、诗词古文,文学的教学都有某种程度的架构。不如先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找方向,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

各种文体有各别的思考模式:
  • 长篇小说: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
  • 微型小说:思想内容、写作手法
  • 诗词:思想内容、艺术手法
以此类推,文学的思考往往聚焦成下列问题:
  1. 这篇东西有什么意思?
  2. 作者想传达什么信息?
  3. 作者以什么方法传达信息及意思?
若学生以上述的“渐进式”问题为思考文本的出发点,说不定会更精确清楚地分析文本。以第一堂课专注教学生如何思考,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分析文学课题的思考架构,同时也帮助他们应付考题。

念书就像练武术,通常都有一些比较generic的基本功。

再次声明,这是个突发奇想。

课后反思:《春满乾坤》

      在设计《春满乾坤》的教学活动时,我觉得困难的部分要属设计引导性问题。如何将问题设计得有条理,有深度,最终又能达到教学目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我们的组在设计引导性问题的时候,都再考虑着如何将问题问得有深度,又最后能让学生达到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所以引导性的问题不能只是单纯的用“六何法”提问,而是要提出能让学生更深入文本的问题。我们再提问的时候,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每题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有没有逻辑,老师到底会不会回答。如我们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以“鱼”为线索,让学生能够理解到文本的主题是现代家庭的疏离。设计问题是,既要涉及到文本中出现的“鲈鱼”,也要考虑着“鲈鱼”与主题的关系。再一步一步带学生了解文本的主题。
        设计活动时是有很多想法。但如何将自身的想法呈现地有逻辑、有条理,这还是要训练的。

课后反思:《哦,香雪》

    在这此的教学活动中,我认识到文学教学,每堂课最好只有一个重点。选择一个侧重点分析,再以重点层层铺展。比如传统的文学分析有三个侧重点,即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人物形象。
     在这次的活动设计中,我们选择以人物形象切入,即分析文本主要人物香雪,以及与香雪相关的人物。而在课堂教学中,人物关系图能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再以人物组合的形式进行分析。比如与香雪关系密切的火车上的小女孩。分析时,画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就能清楚的看出他们之间发生什么事情,也就是故事情节。
    在层层剖析后,就能看出主人公香雪是个怎么样的人,与香雪有关系的人物又是怎么样的人。虽然文学的感悟体会不能量化,但如何将文本分析得有条理、有逻辑也颇为重要。文学侧重于感性,但文学分析还是要理性。

2015年8月26日

课后反思

上了文学教学课后,我意识到教文学和鉴赏文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身为读者,我们鉴赏文学作品都会分析文本的主题、人物、语言、布局、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等。但身为教师,在教文学时,除了要鉴赏作品还必须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使用任何教材时,要找出教学重点和如何把这些教学重点呈现给学生。这让我意识到,现在,我如果选择任何一篇教材,我不仅仅要有自己的鉴赏,同时,也必须找出教材里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是人物吗?是主题吗?还是布局呢?之后,还必须想如何教这些教学重点以及采用什么方式来呈现给学生。所以,以后在教文学时,我要提醒自己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谈到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教学重点,有时我在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这样学生可以容易理解和吸收。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使用不同的思维导图呈现《药》的叙事结构,让我眼前一亮。采用思维导图能让《药》的结构和布局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作品。思维导图是学习和分析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它可以帮助读者整理信息和内容,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所以,下次有机会在学校教文学,我也想把思维导图介绍给学生们。

明秀

2015年8月25日

文学教学反思(1)——何青青

        华文文学课的一大要务,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欣赏文学之美。针对这一点,我对文学教学有了一点新的想法与理解。
        首先,分析文学作品,免不了要联系到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但是一些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较为复杂,并不是学生熟知或者了解的信息,老师就得在这些作品背景信息上讲上一阵子。因此,一堂文学课,倒像是成了政治、地理等等。正如刘老师在课上举的例子,说到《退刀记》这篇文章,如果在学生不具备先备知识的情况下,为学生讲解文章所映射的历史事件,恐怕一堂课都要变成历史课或者社会课了。
        另外,在教学当中,老师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仅仅衷于文中知的分析,结果忽略了引学生作品形象、言、情感的揣摩、品味、悟。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文学课掌握的便仅仅是写作技巧,而无法领略作者更深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程中,不要将重点侧重在作品的背景信息方面,可以只抽取关键背景知识传达给学生。同时,要使学生能体会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必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学生不但要欣作者写出来的西,要从细节中想象作者省略了的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从生活艺术的想象境界,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