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机械方式|文学教学?

事先声明:本人反思未必与课堂上的内容挂钩,也未必无挂钩。可以说是突发奇想吧。

本人的反思环绕这问题:第一堂文学课,不如教学生如何思考文本及问题?

无论微型小说、长篇小说、诗词古文,文学的教学都有某种程度的架构。不如先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找方向,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

各种文体有各别的思考模式:
  • 长篇小说: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
  • 微型小说:思想内容、写作手法
  • 诗词:思想内容、艺术手法
以此类推,文学的思考往往聚焦成下列问题:
  1. 这篇东西有什么意思?
  2. 作者想传达什么信息?
  3. 作者以什么方法传达信息及意思?
若学生以上述的“渐进式”问题为思考文本的出发点,说不定会更精确清楚地分析文本。以第一堂课专注教学生如何思考,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分析文学课题的思考架构,同时也帮助他们应付考题。

念书就像练武术,通常都有一些比较generic的基本功。

再次声明,这是个突发奇想。

课后反思:《春满乾坤》

      在设计《春满乾坤》的教学活动时,我觉得困难的部分要属设计引导性问题。如何将问题设计得有条理,有深度,最终又能达到教学目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我们的组在设计引导性问题的时候,都再考虑着如何将问题问得有深度,又最后能让学生达到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所以引导性的问题不能只是单纯的用“六何法”提问,而是要提出能让学生更深入文本的问题。我们再提问的时候,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每题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有没有逻辑,老师到底会不会回答。如我们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以“鱼”为线索,让学生能够理解到文本的主题是现代家庭的疏离。设计问题是,既要涉及到文本中出现的“鲈鱼”,也要考虑着“鲈鱼”与主题的关系。再一步一步带学生了解文本的主题。
        设计活动时是有很多想法。但如何将自身的想法呈现地有逻辑、有条理,这还是要训练的。

课后反思:《哦,香雪》

    在这此的教学活动中,我认识到文学教学,每堂课最好只有一个重点。选择一个侧重点分析,再以重点层层铺展。比如传统的文学分析有三个侧重点,即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人物形象。
     在这次的活动设计中,我们选择以人物形象切入,即分析文本主要人物香雪,以及与香雪相关的人物。而在课堂教学中,人物关系图能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再以人物组合的形式进行分析。比如与香雪关系密切的火车上的小女孩。分析时,画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就能清楚的看出他们之间发生什么事情,也就是故事情节。
    在层层剖析后,就能看出主人公香雪是个怎么样的人,与香雪有关系的人物又是怎么样的人。虽然文学的感悟体会不能量化,但如何将文本分析得有条理、有逻辑也颇为重要。文学侧重于感性,但文学分析还是要理性。

2015年8月26日

课后反思

上了文学教学课后,我意识到教文学和鉴赏文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身为读者,我们鉴赏文学作品都会分析文本的主题、人物、语言、布局、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等。但身为教师,在教文学时,除了要鉴赏作品还必须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使用任何教材时,要找出教学重点和如何把这些教学重点呈现给学生。这让我意识到,现在,我如果选择任何一篇教材,我不仅仅要有自己的鉴赏,同时,也必须找出教材里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是人物吗?是主题吗?还是布局呢?之后,还必须想如何教这些教学重点以及采用什么方式来呈现给学生。所以,以后在教文学时,我要提醒自己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谈到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教学重点,有时我在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这样学生可以容易理解和吸收。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使用不同的思维导图呈现《药》的叙事结构,让我眼前一亮。采用思维导图能让《药》的结构和布局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作品。思维导图是学习和分析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它可以帮助读者整理信息和内容,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所以,下次有机会在学校教文学,我也想把思维导图介绍给学生们。

明秀

2015年8月25日

文学教学反思(1)——何青青

        华文文学课的一大要务,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欣赏文学之美。针对这一点,我对文学教学有了一点新的想法与理解。
        首先,分析文学作品,免不了要联系到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但是一些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较为复杂,并不是学生熟知或者了解的信息,老师就得在这些作品背景信息上讲上一阵子。因此,一堂文学课,倒像是成了政治、地理等等。正如刘老师在课上举的例子,说到《退刀记》这篇文章,如果在学生不具备先备知识的情况下,为学生讲解文章所映射的历史事件,恐怕一堂课都要变成历史课或者社会课了。
        另外,在教学当中,老师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仅仅衷于文中知的分析,结果忽略了引学生作品形象、言、情感的揣摩、品味、悟。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文学课掌握的便仅仅是写作技巧,而无法领略作者更深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程中,不要将重点侧重在作品的背景信息方面,可以只抽取关键背景知识传达给学生。同时,要使学生能体会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必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学生不但要欣作者写出来的西,要从细节中想象作者省略了的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从生活艺术的想象境界,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2015年8月24日

课堂活动:铁凝《哦,香雪》

以下是本组上堂辅导课所酿制的课堂活动,针对铁凝《哦,香雪》进行教学。

目标:
  1. 通过故事主人翁香雪的人物形象刻画(情节、外貌、言语及动作),及香雪与其他任务的互动,刻画香雪的形象。 
  2. 分析人物刻画的作用。(以香雪为主。)
教学方法:

讨论文本的主要情节。(故事的发展顺序。)
  1. 火车刚进入“苔儿沟”村庄的情景,姑娘们互开玩笑
  2. 村里的女孩与乘客的互动(货物买卖)
  3. 香雪回忆被同学嘲笑的情景
  4. 香雪看到铅笔盒,上火车换铅笔盒,来不及下车
  5. 香雪将鸡蛋放在小女孩的位子下,下火车走回家
进入人物形象
  1. 画出香雪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见图A。(故事中有几个人物?香雪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成三小组,集中处理香雪与其他人物的互动。见图B。(根据引导性问题画出思维导图。)
  3. 各组进行呈现,讲解观点。
  4. 老师总结。
  5. 布置课后作业。(上传导图照片至网上;综合三个导图;分析香雪形象及心理)
图A与B如下:


以上活动计划,供参考。

本文由蔡毓岚、何青青、韩淑娴、蔡明秀与何昇泉学员合著

2015年8月14日

800字内谈“文学教学”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论语》
“文学是一种素质,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敏感度”---余秋雨
何谓文学?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文学?文学作为人类心声的表达,作为人类复杂而深邃的精神创造,其对后人的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自古至今,学习文学具其价值和意义。然而,在我们最初接触文学时,由于自身有限的知识和文化底蕴,并不能完整理解它。再加上,文学素质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若要较好地理解文学、掌握文学,也就需要借助教师循循善诱般的启发和引导。

华文文学教学有别于一般的华文教学。华文教学更着重于语言方面,文学教学则涵盖对文学审美、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知识的范畴。学生上文学课,不但能够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还可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对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现状与期许
在新加坡,修读华文文学的学生少之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文学课并非强制性的课程,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更有把握拿高分的科目来替代文学课。即使那些自愿选修文学课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为中国籍学生,目的也就为了考取好成绩。第二,多数学生对于华文的兴趣不够浓厚,华文水平又有限,修读文学课等于给自己增加更高难度的挑战。
目前,教育部所规定的文学教学课时较短,教材跨度又相当广。考虑到教师身兼数职,教师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并且不得不争分夺秒赶课,主要强调作品的背景、主旨与写作手法,以至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展开更深层的探讨或研究。
教师可以考虑在文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由于思维导图只需要提供要点,一些无法用复杂整句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也可以放心的用简短词组填充思维导图,无形中鼓励了学生表达观点,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也更容易将自己的观点树立清楚,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考能力。文学教学里也可适当地结合影视,如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
另外,教师也可将适当地将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与平时的华文母语课结合,目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文学产生兴趣,更主动地接触华文文学作品,体味华文文学的美妙。

新加坡中学华文文学教材

本文由蔡毓岚、何青青、韩淑娴、蔡明秀与何昇泉学员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