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

800字内谈“文学教学”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论语》
“文学是一种素质,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敏感度”---余秋雨
何谓文学?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文学?文学作为人类心声的表达,作为人类复杂而深邃的精神创造,其对后人的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自古至今,学习文学具其价值和意义。然而,在我们最初接触文学时,由于自身有限的知识和文化底蕴,并不能完整理解它。再加上,文学素质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若要较好地理解文学、掌握文学,也就需要借助教师循循善诱般的启发和引导。

华文文学教学有别于一般的华文教学。华文教学更着重于语言方面,文学教学则涵盖对文学审美、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知识的范畴。学生上文学课,不但能够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还可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对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现状与期许
在新加坡,修读华文文学的学生少之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文学课并非强制性的课程,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更有把握拿高分的科目来替代文学课。即使那些自愿选修文学课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为中国籍学生,目的也就为了考取好成绩。第二,多数学生对于华文的兴趣不够浓厚,华文水平又有限,修读文学课等于给自己增加更高难度的挑战。
目前,教育部所规定的文学教学课时较短,教材跨度又相当广。考虑到教师身兼数职,教师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并且不得不争分夺秒赶课,主要强调作品的背景、主旨与写作手法,以至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展开更深层的探讨或研究。
教师可以考虑在文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由于思维导图只需要提供要点,一些无法用复杂整句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也可以放心的用简短词组填充思维导图,无形中鼓励了学生表达观点,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也更容易将自己的观点树立清楚,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考能力。文学教学里也可适当地结合影视,如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
另外,教师也可将适当地将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与平时的华文母语课结合,目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文学产生兴趣,更主动地接触华文文学作品,体味华文文学的美妙。

新加坡中学华文文学教材

本文由蔡毓岚、何青青、韩淑娴、蔡明秀与何昇泉学员合著


4 条评论:

  1. 最理想的境界莫过将“华文”与“文学”一齐带入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成为生命共同体。当要朝这样缥缈的目标还真的需要从建立信心和兴趣开始。共勉之。

    回复删除
  2. 特别喜欢余秋雨引文中的“文学是……一种人文关怀”,那是学文学的最高的境界之一。另一方面,我认为《论语·阳货》中的兴观群怨说主要说明通过诗,或者文学,我们既能够通过文字或语言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怀,亦能够对照我们的情感,或人生经历而取得共鸣。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而长期的文学熏陶最终又将引领我们感染感受感悟到一种人文关怀。
    因此我认为,深知这个事实的我们应该通过文学课将文学的美好分享给我们的学生们。其中一种方式便如此组上述的结合多媒体于教学之中以引起兴趣的方式。毕竟,学生们由于有限的生活阅历无法理解或感受感悟到上述冠冕堂皇的关于文学的功能,不过我们可以在他们的身上种下苗子,因为唯有如此,他们的这些苗子有朝一日才会长成大树。届时,他们就能够看到我们、孔子以及余秋雨所共同看到的“人文关怀”以及“兴观群怨”了。

    那就是文学。

    岳明
    20082015,2315

    回复删除
  3. “何谓文学?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文学?”

    不知为何,读到此处,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华文老师从不向学生主动解释为何应该学习文学。就如作者所言,选修华文文学的学生非常少,学生一般对华文缺乏兴趣,更不明白自己为何应该修读这门课。我想,这可能是身为文学教师,我们应该先为学生摒除的思想障碍吧。

    我挺赞同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文学教学,因为学生可以以极为简单的文字表达他们的观点,而无须担心表达是否顺畅。老师只需要确保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和结构有基本的认知和正确的了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赏析文学作品时的信心。再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意见,继续加以补充,从而获得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的好处。我个人在之前的教书经验中并不太重用思维导图,但经过这组的分析后,我想我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会慎重考虑采纳此教学法。

    --源皓

    回复删除